杭州肿瘤

聚焦乳腺癌促乳腺癌转移的靶向基因已被找到

2022-04-19 18:32:53 来源: 杭州肿瘤 咨询医生

聚焦乳腺癌:促乳腺癌转移的靶向基因已被找到?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乳腺癌细胞中AF1q的表达会促进癌细胞在肝脏和肺脏中的转移,当研究者将原发性的 样本同转移性的样本进行对比后发现,AF1q阳性的癌细胞会不断发生转移。 一种特殊的人类基因突变体或可使乳腺癌细胞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从而使得乳腺癌细胞不仅对化疗产生耐药,而且使得原发性 开始扩散;近日来自维也纳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名为AF1q的基因或可使得乳腺癌细胞变得更加具有侵略性,同时该基因或许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靶点来帮助开发治疗乳腺癌的靶向性疗法。 目前AF1q基因在人类机体中的功能并没有被完全阐明,但本文研究却首次发现AF1q基因是TCF7/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蛋白,其可以控制癌细胞的行为,该基因表达的增加会促进 细胞的发育和生长,同时会抑制天然的细胞死亡,而AF1q基因显著表达的乳腺癌患者往往预后较差,而且AF1q基因阳性的癌细胞对化疗更容易产生耐受性。 后期研究中,研究者发现乳腺癌细胞中AF1q的表达会促进癌细胞在肝脏和肺脏中的转移,当研究者将原发性的 样本同转移性的样本进行对比后发现,AF1q阳性的癌细胞会不断发生转移,而且目前有很多研究证据表明,AF1q高度表达的癌细胞或可作为癌症转移的专项细胞来进行工作,这些癌细胞可以迁移到机体的其它部位建立 组织并且进一步扩散。 因此AF1q基因表达的增加或许可以作为预测癌症患者预后较差的一个指标,然而AF1q同时也可以被用于作为开发新型疗法的靶点,后期研究人员还将通过更为深入的研究来阐明该基因为何会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转移,同时他们还将开发新型的靶向个体化疗法来有效抑制乳腺癌的转移。 其他热点关注 1、晚期卵巢癌初诊患者,化疗or手术? 《柳叶刀》(Lancet)杂志近日发表一项研究(CHORUS)表明,与直接进行手术然后再化疗相比,以铂类为基础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治疗,可以带来同样的 ,并且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 这项Ⅲ期、非劣效性研究在2004年3月1日-2010年8月间共纳入英国和新西兰等87家医院的552例疑似性Ⅲ或Ⅳ期卵巢癌患者,最终入选550例患者。这些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先接受手术+6个周期化疗(276例),或先接受3个疗程化疗后再进行手术,术后再接受3个疗程化疗(274例)。每个疗程(3周)包括卡铂AUC5或AUC6+紫杉醇175mg/m2或卡铂替代治疗方案。主要终点为总体生存。 结果为,截至2014年5月31日,先化疗组和先手术组分别有220例和231例患死亡(P=0.001)两组3年总生存率并无显著差别(先化疗组对先发手术组为34%对32%)。两组中位生存期也无显著差异(先化疗组对先发手术组为24.1和22.6个月)。此外,先化疗组对先手术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也相似(先化疗组对先发手术组为12.0个月和10.7个月)。术后28天内的3/4级不良反应事件原发手术组患者明显多于先化疗组:3级不良事件分别为24%对14%(P=0.0007);4级不良事件分别为6%对<1%(P=0.001)。尽管中位时间相似,但是先化疗再手术组较先手术组再化疗组有更多患者手术达到无“宏观”疾病(39%对17%)。最常见的3或4级术后不良事件在这两组均为出血(先手术组对先化疗组:3%对6%)。先接受化疗的253例患者和先接受手术的225例患者中各有102(40%)和110(49%)例出现3级或4化疗相关毒性作用(P=0.0654),大多是简单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事件(分别为20%和16%)。在先化疗组发生了1例致命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毒性作用。 2、肥胖可能促进男性乳腺癌发生 最近,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肥胖趋势的增加与男性乳腺癌发生率的增长可能存在一定关联性,这表明由肥胖男性脂肪细胞产生的雌性激素(femalehormones)可能与癌症发生有一定关系。近日,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BMCMedicine。 领导该项研究的speirs教授说:“我们很早就知道脂肪细胞内含有一些可以将雄性激素(睾丸酮)转化为雌性激素(雌激素)的关键酶,因此从逻辑上来讲,身上的脂肪越多,产生雌激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BMI超过25的男性其血液中会含有更多的雌性激素。我们还知道,临床上超过90%的男性乳腺癌在癌细胞表面存在识别雌性激素的受体,利用这些雌性激素受体可以促进癌细胞的生长。”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到,细胞能够将胆 转化为一种化合物,模拟雌激素的活性,而肥胖男性体内胆 水平更高,因此在其体内这种雌激素类似化合物的含量也更多,可能在促进癌细胞生长方面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 另一位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数目越来越庞大,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公共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发达国家。我们在提高对男性乳腺癌的警惕的同时,还应注意男性肥胖问题,应当采取合理措施降低肥胖风险,比如健康饮食。这一点对于那些家庭中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高风险男性尤为重要。 总得来说,这项研究发现男性肥胖与男性乳腺癌发生可能存在一定关联性,脂肪细胞产生的雌激素类似物可能在促进癌症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应当采取合理措施控制肥胖,降低男性乳腺癌发生风险。
TAG: